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 持续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热程较短,稽留热少见,多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 肠道症状:起病初期常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表现,但症状通常在2~3天后缓解。
- 皮疹:皮疹出现较早,颜色深且量较多,可遍布全身。
- 其他症状:头痛、乏力、肝脾肿大等。
不同类型的特点:
- 副伤寒甲:病程约3周,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较轻。
- 副伤寒乙:病程约2周,皮疹出现较早且较典型。
- 副伤寒丙: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二、流行病学史
- 疫区接触史:居住于流行地区或与副伤寒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 季节性:副伤寒多发生于夏秋季。
三、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 血培养:病程1~2周时阳性率最高,可达85%。
-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可达90%,尤其适用于血培养阴性或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
- 粪便培养:可检测到副伤寒杆菌。
- 尿培养:病程中可出现阳性。
血清学检查:
- 肥达试验(Widal Test):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体凝集效价。若O抗体凝集效价≥1:80,或H抗体效价≥1:160,提示可能感染。
常规检查:
-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偏低,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尿常规:轻度蛋白尿或少量管型。
- 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若合并肠出血则可见便潜血阳性。
四、诊断依据
副伤寒的诊断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持续高热、皮疹、肠道症状等)。
- 流行病学史(如疫区接触史)。
- 实验室检查结果:
- 病原学检查阳性(如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
- 血清学检查(如肥达试验)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五、注意事项
-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疾病易混淆,需注意鉴别诊断。
- 若患者已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血培养结果假阴性,此时骨髓培养更为重要。
通过以上标准,副伤寒的诊断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如有疑似病例,请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