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房间隔缺损(ASD)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 症状:多数患儿在婴儿期和儿童期通常无症状,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运动不耐受、呼吸困难、乏力和心律失常等症状。
- 体征:在胸骨左缘上方可闻及柔和的收缩中期杂音,通常伴有第二心音(S2)固定分裂。
2. 辅助检查
-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间隔缺损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并确定缺损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心脏畸形。
- 心电图(ECG):可显示不完全性右侧束支传导阻滞等异常。
- 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心影增大、肺门血管影增粗、肺动脉段膨出等改变。
- 心导管检查:对于复杂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心导管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3. 诊断标准
- ICD-10编码: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2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 血流动力学改变:辅助检查提示右心容量负荷增加,肺血增多,或心导管检查Qp/Qs>1.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4. 鉴别诊断
- 功能性杂音:其收缩期杂音较短,无固定性第二音分裂以及心电图、X线检查和心脏超声可帮助鉴别。
- 肺动脉瓣狭窄:杂音响亮、呈喷射性,常伴震颤,P2减低或缺如,X线可见肺纹理稀少,肺野清晰,右心导管检查可发现右心室与肺动脉间有收缩期压差。
- 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室间隔缺损等其他心脏畸形也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通过以上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可以对小儿房间隔缺损进行诊断。对于确诊的患儿,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