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Duke标准,该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以下是2023年Duke-ISCVID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的详细内容:
主要标准
微生物学主要标准:
-
血培养阳性:
- 从2个或多个独立的血培养中分离出常见的导致IE的微生物(如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
- 从3个或更多独立的血培养中分离出偶尔或很少引起IE的微生物(如HACEK组细菌等)。
-
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
- PCR或其他基于核酸技术检测贝氏柯克斯体、巴尔通体或血液中惠普尔养障体。
- 贝氏柯克斯体抗I期免疫球蛋白G (IgG)抗体滴度>1:800,或从单一血液培养中分离出来。
- 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汉塞-巴尔通体或五日热巴尔通体的IgM和IgG抗体,IgG滴度≥1:800。
影像学主要标准:
-
超声心动图和心脏CT扫描:
- 显示赘生物、瓣膜/小叶穿孔、瓣膜/小叶动脉瘤、脓肿、假性动脉瘤或心脏内瘘。
- 与既往影像比较有明显的新瓣膜返流;返流恶化或改变是不够的。
- 与既往影像比较,假体瓣膜出现新的部分裂开。
-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18F]FDG PET/CT):
- 异常代谢活动涉及天然或人工瓣膜、升主动脉移植物(伴有瓣膜受累的证据)、心内装置导线或其他假体材料。
外科主要标准:
- 心脏手术中直接证实有存在IE,既没有主要影像学标准也没有随后的组织学或微生物学证实。
次要标准
-
易患体质:
- 既往IE病史。
- 假体瓣膜植入。
- 既往瓣膜修复术。
- 先天性心脏病。
- 多于轻度反流或狭窄的任何病因。
-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注射毒品。
-
发热:
- 记录体温大于38.0℃。
-
血管现象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
- 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脑或脾脓肿、真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损害、化脓性紫癜。
-
免疫现象:
- 类风湿因子阳性、Osler结节、Roth斑或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
-
微生物证据,缺少一个主要标准:
- 血液微生物培养阳性,符合IE,但不符合主要标准的要求。
- 阳性培养,PCR,或其他核酸检测(扩增或散弹法测序,原位杂交),从除心脏组织,心脏假体或动脉栓子以外的无菌身体部位。
诊断分类
- 确诊患者:包括符合2个主要标准、1个主要+至少3个次要、5个次要标准等三类患者。
- 疑似患者:包括符合1个主要+1或2个次要、3-4个次要标准等两类患者。
- 排除患者:不符合上述可能IE的标准。
以上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以确保准确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如果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