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治疗
- 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减少内耳淋巴液生成,降低膜迷路压力。
- 血管扩张剂(如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改善内耳微循环,缓解眩晕。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内耳炎症和水肿。
- 抗生素:若合并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炎症。
-
物理治疗
- 耳石复位术:通过特定头部动作帮助耳石归位,缓解眩晕。
- 前庭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减少复发风险。
- 咽鼓管吹张或耳部按摩:促进积液排出,改善局部循环。
-
生活方式调整
- 避免剧烈运动、头部晃动及高盐饮食,减少水肿风险。
- 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预防感染加重。
-
手术治疗
- 鼓膜穿刺或置管:抽取或引流中耳积液,缓解压力。
- 内淋巴囊手术/半规管阻塞术:适用于药物无效者,通过阻断淋巴液流动控制眩晕。
- 人工耳蜗植入:若合并严重感音神经性耳聋,可恢复部分听力。
注意事项:
- 轻度患者优先尝试药物和物理治疗,若无效或症状加重需考虑手术。
- 手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如眩晕频繁发作、听力严重受损等。
-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听力和平衡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个体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