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胃反流及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情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以下是对该疾病的一些关键点总结:
疾病定义
- 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等)异常地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损伤和炎症。
-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特指胆汁反流入胃引起的胃炎,属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一种特殊类型。
病因
- 胃、幽门、十二指肠解剖结构异常及运动功能紊乱: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术后等,可能导致胃肠道结构改变,使得胆汁等消化液容易反流至胃内。
- 胆囊功能异常: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可能导致胆汁分泌异常,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
- 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成分可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伤,引发炎症和溃疡。
- 肝胆疾病:如肝脏疾病、胆道疾病等,可能导致胆汁持续不断排入十二指肠而导致反流入胃。
- 其他因素:如精神紧张、吸烟酗酒、长期生活不规律等,可能导致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而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
- 上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隐痛、胀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右。
- 腹胀:患者常感到腹部胀满,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
- 恶心、呕吐:胆汁反流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恶心,严重时会出现呕吐。
- 口苦:胆汁反流至口腔,导致口苦的感觉。
- 烧心、反酸:胃酸和胆汁反流刺激食管和咽部,产生烧心和反酸的症状。
- 食欲不振:胃黏膜受损,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 消化不良:表现为餐后饱胀、嗳气、打嗝等。
- 体重减轻:长期的胃部不适,影响营养吸收,可能导致体重下降。
诊断
-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内是否存在胆汁反流,以及胃黏膜的损害程度。
- 胃内pH值监测:可作为检测DGR的一种有效方法。
- 空腹胃液胆酸测定:胆酸常见于有DGR的胃内,可作为十二指肠液的“标记物”。
- 微量胆红素测定:用胆红素的存在来评估是否有DGR发生。
治疗
- 内科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少量多餐、戒烟禁酒)和药物治疗(如考来烯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抗分泌药、熊去氧胆酸等)。
- 外科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胃大部切除术或胃底折叠术等。
预后
- 大部分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恢复较好。
- 某些患者:尤其是病情较严重者,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甚至无效,常须手术治疗。
预防
- 选择合适的术式:如为胃手术后而引起的DGR和BRG,则选择术式非常重要。
- 改变生活方式:如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过度吸烟、饮酒等生活规律变化引起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而致的DGR,则加强体质锻炼,改变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十二指肠胃反流及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情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是关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规律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