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途径
肺吸虫囊蚴主要寄生在溪蟹、蝲蛄等淡水甲壳动物体内。人类通过生食或半生食用这些受感染的水产品,或饮用被囊蚴污染的生水,导致囊蚴进入消化道。幼虫在体内脱囊后,经腹腔、胸腔移行至颅腔,最终侵入脑组织。 -
病理机制
- 机械性损伤:童虫或成虫在脑内移行时破坏脑组织,形成隧道状病灶或囊肿,引发出血、炎症反应。
- 免疫病理反应:虫体代谢产物及虫卵沉积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肉芽肿形成和异物反应,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 囊肿形成:虫卵沉积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形成多发性囊肿,囊肿可相互连接并伴随钙化。
-
临床表现
早期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如头痛、呕吐),后期可能出现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神经功能损害。部分患者还可合并胸肺型或腹型症状,如咳嗽、腹痛等。
脑肺吸虫病的形成是虫体感染、移行损伤与免疫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避免生食疫水、加强卫生习惯等措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