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亚急性骨髓炎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菌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可以通过伤口、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侵入小儿的骨骼,引发炎症反应
2. 身体抵抗力下降
当小儿营养不良、患有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或免疫功能缺陷时,身体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骨髓炎
3. 局部创伤
骨折、开放性损伤等创伤会破坏骨骼的完整性和局部的防御机制,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
4. 血源性传播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肺炎、疖肿等),细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骨骼,导致骨髓炎
5. 邻近组织感染蔓延
邻近骨骼的软组织感染(如脓性指头炎、腱鞘炎等),炎症可以直接蔓延至骨骼,引起骨髓炎
6. 抗生素的使用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毒力有所减低,或病人的抵抗力增强,经血循环进入骨内的细菌只产生局限性炎症反应,形成局限性脓肿和骨组织破坏
7. 发病机制
病变周围有明显的成骨反应,病灶中央可以是脓液,也可以是肉芽组织。当细菌穿破骨皮质后,骨膜受到刺激而增殖,产生新生骨,即骨膜反应
临床表现
小儿亚急性骨髓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局部的轻微疼痛和不适,软组织肿胀不明显,没有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反应。体格检查可发现病变局部有轻、中度的深压痛,有时可见软组织轻度肿胀,但无皮肤温度增高和浅静脉扩张等表现
诊断
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为恶性或良性肿瘤。确定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培养
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尽可能使用杀菌性抗生素,并确保足够的治疗时间以防止感染复发或形成慢性感染
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败血症,预防和治疗皮肤、黏膜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等
小儿亚急性骨髓炎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避免受伤和感染,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