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其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由TSC1或TSC2基因突变导致,这两个基因分别位于9q34和16p13.3染色体上。TSC1基因突变占致病性突变的31%,而TSC2基因突变占69%。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TSC1-TSC2复合体功能丧失,进而引起mTOR信号转导通路持续异常活化,最终引发多器官损害。
-
基因突变类型:TSC1基因突变多为小的点突变,如无义突变、剪切位点变化或小的插入或缺失引起的移码突变;而TSC2基因突变形式更多样,包括无义突变、错义突变、微小的插入或缺失以及大片断的缺失等。
-
遗传方式与发病率: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约有2/3的患儿是散发的基因突变导致,无明确家族史。活产儿的发病率为1/6000,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1/12000至1/14000,男性略多于女性。
总的来说,小儿结节性硬化症主要是由于TSC1或TSC2基因的突变导致,这些突变会影响TSC1-TSC2复合体的功能,进而引起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活化,最终导致多器官系统的损害。尽管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大多数患儿是由于散发的基因突变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