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锥虫病的临床表现呈现阶段性进展,具体症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期(锥虫性下疳)
- 皮肤反应:被感染性采采蝇叮咬后2~3天,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硬块或结节,中心可见红点,可能伴随疼痛或压痛,称为锥虫性下疳,持续约2~4周。
- 局部淋巴结肿大:约1/3患者在叮咬部位附近出现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且无压痛。
二、早期(血淋巴期)
- 全身性症状:
- 反复发热、剧烈头痛、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
- 皮肤瘙痒,躯干或四肢可能出现暂时性环形红疹。
- 淋巴结特征性肿大:
- 冈比亚型常见颈部后三角区淋巴结肿大(Winterbottom征),罗得西亚型则以锁骨上、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主。
- 其他表现:可能出现肝脾肿大、黄疸或心肌炎(罗得西亚型更显著)。
三、晚期(神经期)
- 神经精神症状:
- 行为异常、意识混乱、言语含糊、动作协调性差(共济失调)。
- 昼夜节律紊乱:白天嗜睡、夜间失眠,故称“昏睡病”。
- 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
- 肌肉震颤、痉挛、感觉异常,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 部分患者伴随消瘦、食欲骤减等全身衰竭表现。
注:不同亚型病程进展差异明显,罗得西亚型起病急骤且数周内可致命,冈比亚型病程可迁延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