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体与传播媒介
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为布氏锥虫,包括两个亚种:布氏冈比亚锥虫(引起冈比亚锥虫病)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引起罗得西亚锥虫病)。其传播媒介为舌蝇(又称采采蝇),当舌蝇叮咬感染锥虫的人或动物后,锥虫会在蝇体内繁殖并形成感染性鞭毛体。受感染的舌蝇再次叮咬健康人时,锥虫随唾液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
感染过程与病理机制
- 局部反应期:锥虫通过舌蝇叮咬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叮咬部位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疼痛性结节(锥虫下疳),并可能伴随硬下疳。
- 血淋巴期:锥虫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大量繁殖并导致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痛等症状。此阶段可能反复出现虫血症高峰,伴随寒战、头痛等。
- 中枢神经侵犯期:若未及时治疗,锥虫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脑皮质损伤等,表现为嗜睡、昏睡、共济失调、抽搐等神经症状,最终可能因昏迷或并发症死亡。
-
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与当地舌蝇的分布及人类活动(如接触感染动物、卫生条件差)密切相关。冈比亚锥虫病多为慢性,病程长达数年;罗得西亚锥虫病进展急骤,数月即可致命。
非洲锥虫病的形成是病原体通过舌蝇叮咬侵入人体,并在血液、淋巴及神经系统中逐步破坏宿主组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