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性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蛔虫感染引起的胰腺化学性炎症,其处理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可能的手术治疗。以下是详细的处理方法:
1. 病因与定义
蛔虫性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蛔虫进入十二指肠乳头或胰管,导致胆汁和胰液排出受阻,从而引发胰腺的化学性炎症。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发生于儿童。蛔虫可能携带细菌,导致感染性胆汁返流入胰管,进一步加重炎症。
2.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
- 腹痛: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可向背部放射。
- 恶心呕吐:常伴随腹痛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 发热:体温升高,一般为中度发热。
- 腹胀:肠道麻痹,气体积聚导致腹部膨胀。
- 黄疸:胰头炎症水肿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
- 休克:严重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
3. 诊断方法
诊断蛔虫性急性胰腺炎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病史:有肠道蛔虫感染史。
- 实验室检查:
- 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
-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 影像学检查:
- B超:发现胰管内条状强回声光带。
- CT:显示胰腺肿大、胰周积液、胰管扩张等。
- 治疗反应:驱虫治疗后症状缓解可作为诊断依据。
4.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 解痉止痛:使用阿托品缓解痉挛,对重症疼痛患者可加用哌替啶。
- 抑制胰腺分泌:禁食、胃肠减压,并使用H₂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剂。
- 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 营养支持:对重症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2)内镜治疗
- 内镜取虫:通过十二指肠镜取出胆道或胰管内的蛔虫,以解除梗阻,缓解症状。
- 此方法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蛔虫性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
(3)手术治疗
- 对于内镜无法取出的蛔虫或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取虫,同时处理胰腺炎相关病变。
5. 预防与预后
- 预防:改善卫生条件,定期进行肠道寄生虫筛查和驱虫治疗。
- 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总结
蛔虫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可能的手术干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化治疗,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