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进行选择,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药物:
一、免疫抑制治疗药物
-
糖皮质激素
- 泼尼松:作为首选药物,常规剂量为每日1mg/kg,疗程4-6周后逐渐减量。重症患者可增至60-100mg/d。
- 甲泼尼龙:用于急性期控制炎症,可通过静脉注射快速起效。
-
免疫抑制剂
- 环磷酰胺: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口服剂量每日2-3mg/kg,或静脉冲击治疗(500-1000mg/次,每5天1次)。
- 硫唑嘌呤:适用于慢性或复发病例,需监测骨髓抑制风险。
- 环孢素/他克莫司:用于难治性病例,需注意肝肾毒性。
-
生物制剂
- 利妥昔单抗:针对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无效者,剂量为375mg/m²每周一次,连续4周。
二、对症治疗药物
-
神经痛管理
- 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缓解神经痛,剂量分别为每日300-1200mg、150-600mg。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400-600mg/d)用于轻中度疼痛。
-
血管扩张剂
- 硝普钠/硝酸甘油:改善微循环,适用于血管收缩明显者。
三、神经营养辅助药物
- 维生素B族(B1、B6、B12)及维生素E:促进神经修复,常作为联合用药。
四、特殊人群用药提示
- 孕妇、哺乳期女性需避免使用环孢素或硫唑嘌呤等可能影响胎儿药物。
- 长期使用激素者需预防骨质疏松、感染等并发症,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治疗建议: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轻症可单用激素,重症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并调整剂量,同时结合物理康复促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