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体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感觉异常
- 疼痛
以剧烈灼烧样、针刺样或电击样疼痛为主,常呈非对称性分布,多见于四肢远端。 - 麻木或感觉缺失
表现为局部麻木、触觉减退甚至消失,可伴随深感觉(如位置觉、振动觉)缺失。 - 异常感觉
包括针刺感、蚁走感或对温度、触觉过度敏感。
二、运动障碍
- 肌无力
常见于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导致运动障碍,如行走不稳、精细动作困难。 - 肌肉萎缩
长期肌无力可发展为肌肉萎缩。 - 感觉性共济失调
因深感觉异常引发协调障碍,表现为步态不稳、左右摇晃。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皮肤改变
四肢远端皮肤出现苍白、发绀(青紫色),或伴局部温度降低。 - 排汗异常
表现为多汗或无汗,常伴随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等。
四、全身性症状
- 多系统受累
可能合并发热、体重减轻、关节痛、皮疹,或累及肾脏、呼吸系统等。 - 急性或亚急性进展
部分患者以单根/多根周围神经损害为首发表现,逐渐发展为多神经病变。
五、其他特征
- 不对称性分布
症状常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发展,且身体两侧表现不一致。 - 并发症风险
可能并发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血管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
注:症状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因个体差异较大,需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实验室指标(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