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大峡谷的成因是地质作用长期演化的结果,主要涉及板块运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具体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质构造运动阶段
-
板块碰撞与地壳抬升
五六亿年前,张家界地区曾是扬子古海的一部分,沉积了大量碳酸盐物质形成碳酸盐岩。约3.5亿年前,地壳运动导致海底抬升为陆地,形成古台原。
-
断裂与褶皱活动
古台原形成后,地壳间歇性上升产生断裂和裂隙,河流开始下切侵蚀,形成初步的峡谷地貌。
二、沉积与侵蚀阶段
-
碳酸盐岩的沉积与压实
海底沉积的碳酸盐物质(如石灰岩)在压力作用下逐渐压实变质,形成坚硬的岩层。
-
流水侵蚀与溶蚀作用
300万年前,地壳再次运动导致裂隙加深加宽,地表河流开始对裂隙进行侵蚀和溶蚀,塑造出北西向的峡谷形态。
三、地貌塑造与命名阶段
-
峡谷发育与分带特征
随着侵蚀作用的持续进行,峡谷底部逐渐变窄,两岸岩壁接近垂直,形成典型的V字形横剖面。峡谷分带特征明显,包括核心区、过渡带和边缘区。
-
别称与传说
该区域曾被称为“烂船峡”(因传说古泉溪曾有烂船板流出)和“乱泉峡”(因溪流湍急、飞瀑众多),后统称张家界大峡谷。
总结
张家界大峡谷是地质构造运动与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产物,经历了从海底到陆地、从平原到峡谷的演变过程。其形成时间跨越数亿年,最终形成了以碳酸盐岩为基岩、以流水侵蚀为主导的独特地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