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毒原因
-
误食或误用
儿童因误服涂有杀鼠剂的零食、饮料,或误食被毒饵污染的食物水源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不洁饮食(如路边摊)摄入残留毒物。 -
自杀或投毒
部分中毒者因情绪问题(如抑郁、家庭矛盾)或精神疾病蓄意服毒;投毒事件(如仇家报复)也可能导致中毒。 -
二次中毒
动植物摄取杀鼠剂后,人类食用其肉、蛋或接触排泄物可能引发二次中毒。 -
职业暴露
生产、加工过程中皮肤接触或吸入杀鼠剂粉尘/气体可导致中毒。
二、中毒机制
不同类型杀鼠剂作用机制差异显著:
-
抗凝血类(如溴敌隆、华法林)
干扰维生素K代谢,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引发多部位出血。 -
有机氟类(如氟乙酰胺)
代谢产物氟柠檬酸阻断三羧酸循环,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肌损伤。 -
毒鼠强
拮抗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引发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表现为癫痫样抽搐。 -
磷化锌
分解产生磷化氢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导致组织缺氧;氯化锌腐蚀胃肠道黏膜引发出血。
三、高危人群
- 儿童:因好奇误服风险高;
- 农村居民:接触毒饵或误食中毒动植物概率较高;
- 精神疾病患者:自杀风险突出。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抽搐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并保留呕吐物、食物残渣等样本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