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心脏病变
约90%的患儿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或风湿性瓣膜病。这些病变导致心脏内膜受损,为病原体附着提供条件。 -
病原体感染
细菌是最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白色葡萄球菌)等,少数由真菌、病毒等引起。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黏附于受损内膜并繁殖,形成赘生物。 -
诱发因素
- 医疗操作:牙科治疗、扁桃体摘除术、心导管检查、人工瓣膜置换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导致菌血症,增加感染风险。
- 长期治疗:使用静脉导管、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削弱免疫力,促进感染。
-
病理机制
病原体侵入后引发菌血症,心脏内膜受损处形成赘生物。赘生物脱落可导致栓塞(如脑、肾、脾等部位),同时引发免疫反应(如Osler结节、Roth斑)和全身症状(发热、贫血等)。
预防建议: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感染源;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应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