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严重免疫缺陷为特征的传染病。当机体免疫系统受到HIV侵袭时,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此时可能会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其中包括心血管损害。
HIV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直接的影响也包括间接的影响。虽然心肌细胞表面缺乏CD4抗原,理论上不易成为HIV的直接攻击目标,但研究表明,HIV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例如,HIV的包膜蛋白gp120可以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CD4受体结合,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并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和其他病理变化。HIV感染可导致持续的慢性炎症状态,这种炎症反应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HIV感染者常常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而遭受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的侵害,这些情况也可能累及心血管系统。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都可能侵犯心脏或大血管,造成心肌炎、心包炎或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由于长期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HIV感染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比如,一些研究指出HIV感染者的心脏自主节律失常的概率增高,这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病变或者药物副作用所造成的。
在心血管损害的具体表现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症状,甚至发展到心力衰竭的程度。随着疾病的进展,HIV感染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改变,如心肌炎、心包积液、心内膜炎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心血管损害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病毒本身的直接作用、免疫系统的失调、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以及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等多种因素。对于HIV/AIDS患者而言,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状况并采取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问题,还能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