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感染与脓肿的处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般治疗
-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以减少身体消耗。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恢复。
-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根据患者的脱水情况和电解质紊乱程度,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出现酸碱失衡等并发症。
- 药物治疗
- 抗生素应用:在未明确病原菌前,可根据感染的可能来源和病情严重程度,经验性选用广谱抗生素,如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或喹诺酮类药物等。待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出来后,再针对性地调整抗生素,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 止痛与退热治疗: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以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若患者伴有发热,体温超过 38.5℃时,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同时可配合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
- 手术治疗
- 切开引流:这是治疗腹膜后脓肿的关键措施。一旦脓肿形成,应尽快进行切开引流,以排出脓液,减轻感染中毒症状。手术切口的选择需根据脓肿的位置和大小来确定,通常采用腹膜外途径,避免污染腹腔。在切开脓肿后,要彻底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并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以便持续引流脓液和渗出液。
- 清创与病灶处理:对于由特定病因引起的腹膜后感染,如消化道穿孔、胰腺坏死等,在切开引流的需要对原发病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修补消化道穿孔、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等,以去除感染的根源,防止感染复发。
- 其他治疗
- 超声或 CT 引导下穿刺引流:对于一些位置较深、手术切开引流风险较大的脓肿,可在超声或 CT 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简便等优点。通过穿刺针将脓液抽出,并可在脓腔内注入适量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但穿刺引流可能存在引流不彻底的情况,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需再次穿刺或改行手术切开引流。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患者存在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应积极进行治疗,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利于腹膜后感染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腹膜后感染与脓肿的病情较为复杂,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配合医生,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