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判断被蜱虫叮咬后是否中毒的观察要点及应对措施:
一、中毒或感染的典型症状
-
局部异常表现
- 红斑扩大或硬结:叮咬部位出现持续扩大的红斑(可能呈“牛眼状”),或形成硬结、水疱、溃烂。
- 红肿/疼痛加剧:伤口周围红肿范围扩大、温度升高,或疼痛/瘙痒感持续加重。
-
全身性症状
- 发热与寒战:体温异常升高(>38℃),伴随寒战、畏冷或全身酸痛。
- 神经系统异常:头痛剧烈、颈部僵硬、四肢乏力或麻痹(幼儿更易出现急性麻痹)。
-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肌肉/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或皮肤多部位充血(如面颈部潮红)。
-
特殊疾病信号
- 莱姆病风险:若出现游走性红斑(扩散性环状红斑)、关节炎或心脏异常,需警惕蜱传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 病毒性反应:持续高热(如40℃以上)、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提示蜱传病毒性疾病。
二、初步应对措施
-
正确处理伤口
- 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头部(贴近皮肤处),垂直缓慢拔出,避免挤压虫体。
- 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避免抓挠或自行切开。
-
密切观察与记录
- 标记叮咬部位,每日拍照记录红斑/肿胀变化。
- 监测体温及全身症状,若72小时内出现发热、乏力等异常,立即就医。
-
及时就医场景
- 无法完整取出蜱虫,或伤口残留口器。
- 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
三、医院检查建议
就诊时需告知医生叮咬时间、环境(如溯溪地点)及症状变化,可能进行的检查包括:
- 病原学检测:通过血液或皮肤样本筛查布尼亚病毒、疏螺旋体等病原体。
- 血常规/C反应蛋白:评估感染程度及炎症反应。
注意:蜱虫叮咬后中毒或感染风险与蜱虫种类、叮咬时长相关。若身处蜱传疾病高发区,建议保留蜱虫标本供医院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