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心脏损害的危害较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影响心脏功能:放射性心脏损害会对心肌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引发心肌纤维化,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限。患者常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心功能减退,甚至发展为心力衰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危及生命。
- 引发多种并发症:
- 放射性肺炎:这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在放射治疗 2-3 个月后可能出现刺激性干咳、气急、心悸、胸痛、发热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肺部广泛、严重纤维化,可危及生命。
- 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出现发热、胸痛、腹胀、下肢肿胀、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大量的心包积液会压迫心脏,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压塞,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
- 心律失常:轻度的心律失常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低血压、晕厥等症状,病情危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 具有长期潜在风险:放射性心脏损害的潜伏期较长,可能在接受放射治疗后的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出现明显症状。即使在潜伏期内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心脏功能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损害,增加了远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
不过,放射性心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取决于辐射剂量、照射部位、个体敏感性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因素。若能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害、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