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包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心包(心脏外层膜)的炎症。以下是细菌性心包炎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因素:
病因
-
直接感染:
- 邻近器官感染蔓延:如肺炎球菌性肺炎或脓胸,细菌可以直接蔓延到心包。
- 胸部手术或外伤:细菌可以通过手术切口或外伤进入心包。
-
血源性感染:
- 全身性感染:如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感染,细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包。
- 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可以通过受损的心脏瓣膜进入心包。
-
其他途径:
- 广泛心肌脓肿:细菌可以通过心肌脓肿进入心包。
- 脓毒性冠脉栓子:细菌可以通过冠状动脉进入心包。
- 主动脉夹层破裂:细菌可以通过破裂的主动脉夹层进入心包。
发病机制
-
心包渗出液:
- 细菌感染导致心包产生渗出液,最初为浆液纤维蛋白性,随后转为化脓性。
-
心包粘连和增厚:
- 随着炎症的发展,心包渗出液变得浓稠,并发生机化,导致心包粘连,心包腔间隙消失,心包增厚或钙化。
-
并发症:
- 心包压塞:大量心包积液压迫心脏,影响心脏功能。
-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粘连和增厚限制心脏扩张,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 假性室壁瘤:心肌组织坏死后在心脏高压血流冲击下破裂,形成血肿并被心包包裹。
常见致病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心脏手术、创伤或全身性感染。
- 大肠杆菌:常见于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或腹腔感染。
- 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细菌性心包炎。
细菌性心包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