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阶段治疗
-
急性期(术后1-3个月)
- 目标:稳定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腹泻,预防感染。
- 措施:
- 禁食并依赖肠外营养(PN)维持营养。
- 使用生长抑素或类似物减少肠道分泌。
- 抗生素防治感染,必要时处理腹腔脓肿。
-
代偿期(术后数月至1年)
- 目标:促进剩余肠道代偿,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EN)。
- 措施:
- 逐步增加EN比例,从微量喂养开始(如婴儿12-25 ml/kg/d),以高碳水、高蛋白、低脂饮食为主。
- 补充脂溶性维生素、B12及矿物质(如钙、镁)。
- 监测营养指标,避免过度喂养导致腹胀。
-
稳定期(术后1年以上)
- 目标:最大化肠道代偿能力,减少PN依赖。
- 措施:
- 以EN为主,必要时口服补充,注意多次少量进食。
- 定期评估维生素、微量元素水平并调整补充。
二、营养支持策略
-
肠外营养(PN):
- 早期通过中心静脉置管(如PICC)提供全营养支持,含脂肪乳剂(推荐鱼油基)、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 长期PN需警惕肝损伤,建议非单一大豆油来源。
-
肠内营养(EN):
- 尽早开始微量喂养,逐步过渡到经口进食,优先选择母乳或要素配方。
- 固体食物添加需根据年龄和肠道耐受性调整,6个月后可少量添加。
三、手术治疗
适用于非手术无效或严重病例:
- 减慢肠运输:如小肠倒置术、结肠间置术,延长食物停留时间。
- 增加吸收面积:如小肠缩窄延长术(LILT/STEP),适合肠管扩张者。
- 小肠移植:仅用于依赖长期PN且肝功能严重受损者,但排斥风险高。
四、其他治疗
- 药物: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肠道适应。
- 血运重建:对伴慢性血管病变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血运重建可改善肠道灌注,辅助肠康复治疗。
五、长期管理
- 随访监测:定期评估营养状态、肠道功能及并发症(如肝病、肾结石)。
- 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增强治疗信心。
综上,短肠综合征需多学科协作,结合分阶段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手术,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