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治疗
-
控制感染
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同时通过双套管负压引流或自制双套管冲洗装置清除脓液和消化液。 -
维持营养与水电解质平衡
- 禁食禁水,通过肠外营养(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保证能量供给。
- 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生长抑素(如奥曲肽)减少消化液分泌,促进瘘口愈合。
-
瘘口局部处理
- 保持瘘口清洁干燥,使用负压吸引装置引流肠液。
- 可尝试水压法、管堵法或硅胶片内堵等非手术方法促进瘘口闭合。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瘘口较大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 瘘管修补术
- 局部楔形切除缝合或肠襻浆膜覆盖修补术,适用于瘘口较小且周围组织条件较好的情况。
- Roux-Y吻合术
- 用于严重十二指肠残端瘘或肠壁缺损,通过重建肠道通路实现充分减压和引流。
- 肠段切除吻合术
- 若瘘口合并肠管狭窄或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后重新吻合。
三、术后管理
- 营养支持
术后早期继续肠外营养,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如空肠营养管滴注),直至恢复口服饮食。 - 预防并发症
- 使用肠排列术或缝合固定术减少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风险。
- 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监测感染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
总结
治疗需遵循阶段性原则:早期以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和瘘口引流为主;若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则需手术干预。具体方案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