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处理需综合多学科治疗,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一、基础治疗
-
禁食与胃肠减压
急性期需立即禁食,并通过胃肠减压减少肠道压力,避免进一步损伤。
禁食时长根据病情调整,轻者7-8天,重者14-21天,恢复后逐步过渡至流质、半流质饮食。 -
补液与纠正电解质紊乱
通过静脉补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纠正脱水、电解质失衡及酸中毒,监测钾、钠、氯等水平。
二、药物治疗
-
抗生素应用
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氨苄西林)控制肠道细菌感染,降低并发症风险。 -
抗休克与止血
休克患者需补充血容量、使用升压药物;出血者可联用止血敏、维生素K等药物。 -
激素与对症治疗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但需评估出血风险;疼痛、高热者予止痛药、退热药等对症处理。
三、手术治疗
对以下情况需行手术(如肠切除术、肠腔减压术):
- 肠穿孔、肠梗阻或腹膜炎;
- 严重肠坏死或保守治疗无效。
四、营养支持与恢复期管理
-
静脉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病情稳定后,逐步给予肠内营养(如氨基酸液、葡萄糖液)或肠外营养支持。 -
饮食调整
恢复期避免刺激性、高脂食物,从清流食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
五、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及腹部体征,及时处理中毒性巨结肠、肠瘘等并发症。
注: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