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感染是一种由特定类型的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认识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而在50至60年代则成为流行性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EPEC与其他普通大肠埃希杆菌在形态、生化特性上相同,但它们的血清型不同,这成为区分两者的关键依据。EPEC具有对肠道表面黏附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当病原菌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后,在小肠的不同部位(如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上段)繁殖,并紧密附着于肠上皮细胞表面或嵌入其凹陷中,造成特征性的损伤,导致局部微绒毛萎缩、肠功能紊乱,甚至引起肠黏膜坏死和溃疡,最终表现为腹泻。某些EPEC株还可以产生非洲绿猴细胞毒素(VT),进一步引发肠道分泌液体增加,加重腹泻症状。
传播途径
EPEC感染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这意味着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不洁饮食习惯,比如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肉类、蔬菜和水果等,都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人体。不良卫生习惯也是重要的传播原因,例如饭前便后不洗手或是直接食用未洗净的生食蔬菜水果等行为,都会使病原体有机会侵入体内。接触感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在家庭成员间或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环境中,通过与患者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接触而感染的情况较为常见。
风险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EPEC的感染,这包括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个体。这些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较弱,因此更易成为病原体的目标。抗生素使用不当也可能打破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使得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占据优势地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临床表现
EPEC感染的症状可以是慢性的,也可以是急性的,通常伴有饮食不调或添加辅食不当等因素作为诱因。轻症患者可能没有发热,主要表现为每日3到5次的黄色蛋花样或奶瓣样大便,且量较多;病情进展时可能出现发热、呕吐、食欲缺乏、腹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和黏液脓血便。成人患者的症状往往更加急性,表现为脐周隐痛、腹鸣,有时还会出现里急后重的感觉,类似于痢疾的表现。
EPEC感染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病原体的特性、个体健康状态以及环境条件等多个方面。预防措施应着重于改善个人卫生习惯、确保食品安全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以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