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心肌梗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其处理需结合病理特点制定针对性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一、再灌注治疗(核心措施)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优先开通右冠状动脉,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恢复血流,时间窗内实施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 溶栓治疗
若无法及时进行PCI,发病早期可静脉溶栓(如阿替普酶),适用于无禁忌证患者。
二、血流动力学管理
- 优化前负荷
通过静脉补液(如生理盐水)增加右心室充盈压,需监测中心静脉压,避免过量导致肺水肿。 - 维持血压
- 低血压时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
- 禁用硝酸酯类及利尿剂,以免加重低血压和心输出量下降。
三、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预防血栓形成。 -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或比伐卢定(PCI术中)减少血栓扩展。 - 其他辅助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和心肌耗氧量。
- ACEI/ARB改善心脏重构,但需在血压稳定后使用。
四、并发症处理
- 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时安装临时起搏器;室性心律失常可用胺碘酮。 - 心源性休克
联合补液与升压药物,必要时采用机械辅助循环(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五、长期管理
- 心脏康复
逐步恢复活动,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 药物维持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及β受体阻滞剂,定期随访评估心功能。
关键注意事项
- 时间敏感性:再灌注治疗越早实施,预后越好(黄金时间窗为发病12小时内)。
- 监测与个体化:需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标准化用药导致病情恶化。
右室心肌梗死的处理需多学科协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平衡左右心功能,以最大限度减少心肌损伤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