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形成主要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其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如下:
一、母婴传播(垂直/水平传播)
-
胎盘感染
妊娠期间,HIV可通过胎盘屏障直接传播给胎儿,尤其是母亲病毒载量较高或免疫功能低下时风险增加。 -
产道感染
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含病毒的母体血液、阴道分泌物可能导致感染。产道滞留时间越长,感染概率越高。 -
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HIV病毒,哺乳是发展中国家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乳头皲裂或混合喂养会进一步增加风险。
二、医源性感染
-
输血及血制品
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如凝血因子)可直接导致感染,供血者携带病毒是主要风险来源。 -
医疗操作污染
重复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头)或侵入性操作可能引发感染。
三、高危因素
-
母体因素
母亲HIV感染状态(病毒载量高、CD4⁺T细胞减少)、合并其他感染(如绒毛膜羊膜炎)会显著增加传播风险。 -
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较剖宫产更易传播;产程中破膜时间长、会阴侧切或使用产钳等操作也会提高感染概率。 -
新生儿免疫特点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CD4⁺T细胞功能未成熟,对HIV易感性较高。
四、其他传播途径
极少数情况下,密切接触感染者体液(如血液、阴道分泌物)或人工授精等途径也可能导致感染。
总结:该病主要由HIV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胎盘、产道、母乳)及医源性感染(输血、医疗操作)引起,母体病毒载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免疫状态是核心影响因素。规范产前筛查、阻断母婴传播措施及严格医疗操作可有效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