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皮肤反应
- 疼痛:被咬部位可能出现刺痛或灼热感,这是毒素刺激神经末梢的表现。
- 瘙痒与红肿:炎症因子释放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引发瘙痒和红肿。
- 红斑或皮疹:毒素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形成红色、粉色或紫色的红斑,甚至水疱。
- 水肿:严重时可能出现局部肿胀,伴随触痛。
-
全身症状(需警惕中毒可能)
- 发热:若伴随体温升高、乏力,可能是毒素引发全身免疫反应。
- 淋巴结肿大: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痛,提示免疫系统被激活。
- 呼吸困难或荨麻疹:极少数人可能对毒素过敏,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全身荨麻疹),需立即就医。
-
处理建议
- 清洁伤口:用肥皂水冲洗被咬处,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 冷敷缓解:用冰袋减轻疼痛和肿胀。
- 观察症状变化:若48小时内出现发热、呼吸困难、伤口溃烂或坏死组织(黑色/褐色),需立即就医。
注意:千足虫本身不携带神经毒素,但个体可能对其分泌物过敏。若症状轻微且无加重趋势,可居家观察;若持续恶化或出现全身反应,务必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