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卡菌病的形成机制如下:
一、病原体特性
-
诺卡菌属性
- 诺卡菌为需氧放线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或腐物中,主要致病种包括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等。
- 可通过空气形成菌丝片段,或经皮肤、消化道侵入人体。
-
致病方式
- 属于机会性致病菌,通常在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引发感染。
二、感染途径
-
呼吸道吸入
- 吸入含菌丝片段的空气是主要途径,引发肺部感染(如肺炎、肺脓肿)。
-
皮肤接触
- 外伤或皮肤破损后接触病原体,可导致局部化脓性肉芽肿或慢性瘘管(如足菌肿)。
-
播散性感染
- 肺部感染后可能经血行播散至脑、肾脏等器官,引起脑膜炎、脑脓肿或全身性感染。
三、易感因素
- 免疫功能缺陷
- 艾滋病、肿瘤、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 医疗操作与环境
- 透析、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可能因器械污染导致感染。
四、临床表现
-
肺部感染
- 表现为咳嗽、脓痰、胸痛,影像学可见肺浸润、空洞或胸腔积液,易误诊为肺结核。
-
皮肤感染
- 形成皮下结节、脓肿,慢性病程伴瘘管形成。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播散至脑部时出现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等。
总结
诺卡菌病的形成需满足病原体暴露(土壤/空气接触或皮肤破损)与宿主易感性(免疫力低下)双重条件,感染后可能局限或播散至多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