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红肿瘙痒
蠓虫唾液中的凝血酶和蛋白质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叮咬处迅速红肿、瘙痒,且痒感比蚊子更剧烈。部分人还会出现迟发性瘙痒性丘疹,24小时后逐渐明显。 -
疼痛与灼热感
叮咬时可能伴随明显刺痛,随后皮肤出现灼热感,尤其在未及时处理时更明显。 -
水疱或瘀斑
若过度抓挠,叮咬处可能因感染形成水疱,严重时甚至出现血管性水肿(如面部肿胀)或全身性风团、瘀斑。 -
全身过敏反应
少数人可能引发全身过敏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意识模糊等,需立即就医。 -
色素沉着与恢复缓慢
肿胀消退后可能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黑斑),完全恢复需数日至数周。
建议处理措施:
- 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叮咬处,避免抓挠;
- 外涂炉甘石洗剂或含激素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缓解症状;
- 若出现严重红肿、发热或意识异常,及时就医。
清明期间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涂抹驱蚊剂(如避蚊胺),并远离草丛、树林等蠓虫密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