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的处理需根据损伤程度采取不同措施,综合急救干预、气道管理、药物治疗及支持性治疗等多方面进行。以下是具体处理流程:
一、现场急救与初步处理
- 撤离危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清新的安全区域,避免继续吸入有害气体或烟雾。
- 评估生命体征:检查呼吸、意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二、维持呼吸道通畅
- 清除分泌物:通过吸引或鼓励咳嗽排出气道分泌物;若存在严重水肿或梗阻,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 解除物理压迫:颈部或胸部环形焦痂需及时切开减压,以改善呼吸受限。
三、氧疗与呼吸支持
- 高浓度氧疗:使用面罩或鼻导管给予纯氧,快速纠正低氧血症及一氧化碳中毒,后续调整为40%以下氧浓度维持。
- 机械通气:严重呼吸衰竭时需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以改善氧合并减少肺损伤。
四、药物治疗
-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缓解气道痉挛。
- 抗炎治疗:早期单次大剂量使用地塞米松等激素,减轻水肿及炎症反应,但需警惕感染风险。
- 抗生素预防感染:出现细菌感染迹象时,使用头孢类或阿奇霉素等药物。
五、支持性治疗与并发症管理
- 湿化与雾化:通过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药物雾化,稀释痰液并促进排出。
- 体位引流与物理治疗:采用头低位或侧卧位,利用重力辅助排痰;配合胸部叩击等物理疗法改善肺通气。
- 监测与调整: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肺功能及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分级处理原则
- 轻度损伤:以氧疗、支气管扩张剂和支持治疗为主。
- 中重度损伤:需联合机械通气、激素及抗生素,必要时手术干预。
注意事项
- 避免在气道梗阻未解除时进行体位引流。
- 气管切开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
以上措施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