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肾性尿崩症
锂通过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减少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从而降低肾脏对加压素的敏感性。这会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引发多尿、烦渴和低比重尿等典型症状。部分研究还发现,锂可能干扰远端肾单位对加压素的受体功能,进一步加重水代谢失衡。
2. 尿酸化障碍
严重病例中,锂可导致远端肾小管尿酸化功能异常,表现为尿液酸化能力下降(pH>5.4)。这与锂抑制肾小管细胞内的碳酸酐酶活性及干扰氢离子分泌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3.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锂中毒可引发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TN)。超微结构显示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等特征性改变,临床表现为少尿、血肌酐升高等。锂还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重肾损伤。
4. 慢性间质纤维化
长期使用锂制剂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这种慢性病变通常在用药数年后出现,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轻度下降。
危险因素
- 长期用药:超过10-15年的锂治疗显著增加肾损害风险。
- 性别与年龄:女性及老年患者因肾功能储备较低,更易发生毒性反应。
-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可加速肾损伤进展。
- 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会加重损害。
总结
锂肾病的形成是锂制剂对肾脏多部位(远端小管、集合管、间质)的毒性作用结果,涉及水代谢障碍、尿酸化异常及慢性纤维化等病理过程。及时停药和对症支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