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张力增高
- 肌肉僵硬:触摸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明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 痉挛状态:被动伸屈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折刀现象),常见于脑血管病、破伤风等。
- 铅管样强直:伸肌和屈肌肌张力均增高,被动运动时各方向阻力均匀增加,类似齿轮转动感。
- 异常姿势:如尖足、剪刀步态(双下肢内收交叉)、头后仰呈反弓状等,多见于脑瘫或帕金森综合征。
二、肌张力降低
- 肌肉松软:肌肉松弛,被动运动阻力减低,关节活动范围扩大。
- 运动无力:主动活动减少,如婴儿竖头困难、无法翻身或坐立,抱起时易滑落。
- 关节过度活动:下肢腘窝角、内收肌角等角度异常增大,俯卧时头和四肢下垂呈倒U型。
三、肌张力障碍(特殊类型)
- 不自主运动:如痉挛性斜颈(颈部歪斜)、眼睑痉挛(频繁眨眼)、书写痉挛(手部异常姿势)等。
- 重复性动作:肢体出现模式化扭曲动作,可能伴随震颤,严重时影响行走或日常生活。
四、伴随症状
- 儿童发育异常:如易激惹、持续哭闹、入睡困难(肌张力高)或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低)。
- 成人表现:帕金森病患者的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或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角膜色素环(K-F环)。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代谢异常等),并根据诊断采取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或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