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障碍三种情况,具体表现症状如下:
- 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触感松软。被动活动时阻力小,当牵拉肢体到达极限再放松时,回弹缓慢甚至消失。关节活动范围过大,例如牵拉患者手臂横过胸前,并尽量拉向对侧肩后方时,其肘部可越过躯干中线,即 “围巾征”;坐位时头部往后垂,不能与躯干成一条直线等。
- 肌张力增高:肌肉变硬,被动运动阻力大,关节活动范围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痉挛:即 “折刀样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系病变。表现为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明显。如检查者拉开患者屈曲的肘部时,开始时阻力较强,到一定角度后阻力突然降低。
- 强直:即 “铅管样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外系病变。肢体屈肌和伸肌肌张力均增高。如检查者屈曲及伸展患者肘部均能感受到较强阻力。
- 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也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屈肌和伸肌肌张力均增高,伴随震颤。如检查者屈曲及伸展患者肘部有类似扳动齿轮的顿挫感。
- 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持续性的肌肉收缩,引起的动作扭曲、重复、姿势异常。有多种表现形式:
- 局灶型: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频繁眨眼、颈部转向一侧。
- 节段型: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频繁眨眼、噘嘴、面部抽搐的同时临近的颈部、躯干也出现紧张、痉挛表现。
- 多灶型: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面部和手部同时出现异常动作。
- 偏身型:一侧上下肢同时受累,如一侧上肢各关节交替伸屈,同时下肢屈髋、屈膝,类似做 “投掷” 动作。
- 全身型:躯干和全身多个部位受累,如躯干和四肢出现不自主痉挛和缓慢扭转。
不同原因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常伴随多种感觉、运动障碍,如肌肉力量差、瘫痪、肌肉萎缩、肢体震颤、不协调、站立不稳、走路姿势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