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处理需结合综合治疗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一、药物治疗
-
调节心率
- 心率缓慢者可使用抗副交感神经药物,如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室性心动过速可静注利多卡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起搏器或持续滴注异丙肾上腺素。
- 心率增快且血钾正常时,可静注毛花苷C(西地兰)以增强心肌收缩力。
-
增强心肌收缩力
- 常用药物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正性肌力药物),可增加心排血量;低血压患者需持续滴注儿茶酚胺类升压药(如多巴胺)。
- 短期效果药物如10%氯化钙静脉注射,但作用时间较短。
-
调节心脏负荷
- 前负荷调节:通过补液或输血增加血容量,提高心室充盈压。
- 后负荷调节: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降低左心后负荷,改善心排血量。
二、手术治疗
- 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考虑心脏移植术或心肺辅助装置(如体外膜肺ECMO)。
三、营养支持
- 对存在营养不良或无法经口进食的患儿,建议48小时内启动早期肠内营养,目标热量为20~25kcal/(kg·d),蛋白质1.2~1.5g/(kg·d),逐步增量。
四、其他治疗措施
- 体位引流:通过调整体位促进血液回流,需在病情稳定时谨慎尝试。
- 利尿剂:用于减轻心脏前负荷(如存在水肿时),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五、护理要点
- 情绪管理:保持患儿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
- 皮肤护理:注意清洁,尤其夏季需多清洗,预防感染。
- 饮食管理:少食多餐,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避免便秘加重心脏负担。
六、监测与调整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出入量及电解质水平,根据病情动态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