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肾炎的处理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阶段采取综合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一、一般治疗
-
生活方式调整
- 严格卧床休息,避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 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每日钠摄入量(<3g)和蛋白质摄入量(0.6-0.8g/kg),以减轻肾脏负担;
-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维持电解质平衡。
-
营养支持
- 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牛肉)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
二、药物治疗
-
控制血压与水肿
- 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缓解水肿;
-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降低血压并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
抗炎与免疫调节
- 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泼尼松)用于急性期或严重炎症反应;
-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适用于免疫异常活跃者。
-
抗感染与抗凝
- 合并尿路感染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
- 存在血栓风险者,使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改善微循环。
三、血液净化治疗
-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适用于肾功能严重衰竭(尿毒症期),替代肾脏清除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
- 血液滤过:用于急性肾损伤或电解质紊乱的快速纠正。
四、手术治疗
- 单侧肾切除:若单侧肾脏严重受损且引发恶性高血压,切除病变肾可缓解症状。
- 肾移植: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且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肾移植。
五、并发症处理
- 高血压危象:联合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和利尿剂;
- 心力衰竭:控制液体摄入,必要时强心治疗;
- 尿毒症:及时透析或滤过治疗。
六、预后与长期监测
- 定期监测血压、尿蛋白、血肌酐等指标,评估肾功能;
- 良性高血压可能在放射治疗后2.5-5年内出现,需持续关注;
- 晚期恶性高血压病死率较高,需早期干预。
其他辅助治疗
- 中草药(如南沙参多糖、黄芪)可能辅助减轻辐射损伤;
- 避免接触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减少肾脏额外负担。
注: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病情、年龄及并发症,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