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直接感染心脏瓣膜或心室壁内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多个因素和环节。以下是对其形成过程的详细解释:
-
基础病因
- 心脏瓣膜异常: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瓣膜病变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基础病因。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以及后天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均可导致心脏瓣膜受损,为病原微生物的寄居繁殖提供条件。
- 医源性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如心内手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日益增多,这些操作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带入血流,增加感染风险。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
病原体入侵
- 暂时性菌血症:日常生活中,拔牙、牙髓治疗、扁桃体摘除术等口腔操作,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器械检查、消化道内镜检查等均有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流,形成暂时性菌血症。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这些病原体,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病原体数量增多、黏附力强时,就可能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 静脉注射药物:长期静脉注射药物的患者,如果注射操作不规范或药物本身存在污染,也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流,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
赘生物形成
-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后,容易黏附在受损的心内膜表面,并繁殖形成赘生物。赘生物的形成进一步破坏了心内膜的完整性,为更多的病原微生物提供了附着点,导致感染持续存在并加重。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存在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或接受过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来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