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脱水的处理需遵循补液、调整电解质、治疗原发病等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一、补液治疗
-
补液方案
- 首选低渗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或0.45%氯化钠溶液,通过静脉输注快速降低血浆渗透压。
- 补液量计算:按体重每减少1%补液400~500ml,并补充每日基础需水量2000ml。
- 口服补液:意识清醒者鼓励口服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无法口服者通过鼻饲或静脉途径补充。
-
补液注意事项
- 初始补液速度宜快,待症状缓解后调整速度,避免引发水中毒。
- 合并休克时需先快速扩容,再逐步纠正高渗状态。
二、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调整
-
钠、钾补充
- 虽血钠升高,但体内总钠可能不足,需在补液过程中适当补充钠盐。
- 尿量>40ml/h后开始补钾(如氯化钾),防止低钾血症。
-
酸中毒处理
- 若补液后仍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
三、原发病与诱因控制
-
针对病因治疗
- 如感染引起的高热需用解热药(如布洛芬)并物理降温;糖尿病高渗状态需胰岛素治疗。
- 呕吐/腹泻者需止吐、止泻,并控制感染(如诺氟沙星)。
-
避免继续失水
- 高热患者保持环境凉爽,减少出汗;呼吸急促者改善通气。
四、监测与支持措施
-
密切观察指标
- 监测尿量、血钠、血钾、渗透压及生命体征,动态调整补液方案。
- 关注口渴感、皮肤弹性及精神状态变化,评估脱水改善情况。
-
辅助支持
- 恢复期增加富含水分及电解质的食物(如西瓜、黄瓜)。
- 避免剧烈运动,保证休息以减少水分丢失。
五、特殊情况处理
- 严重高钠血症:需缓慢降低血钠浓度(每小时下降≤0.5mmol/L),防止脑水肿。
- 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需联合多学科治疗,如肾功能不全者调整补液量及速度。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警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钠血症或脑水肿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