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出血性膀胱炎,没有一种药物可以绝对称为“最管用”,因为治疗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因以及患者个体差异。不过,以下是一些在治疗出血性膀胱炎中常用的药物及其效果:
-
局部用药
- 凝血酶:通常使用1000~4000U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20~30ml配成溶液,每2~4小时膀胱内注射1次。多数患者经2~3次灌注后,出血即可得到控制。
- 硝酸银:用蒸馏水配成0.5%~1%溶液,每10~20分钟向膀胱内灌注1次。有些患者需多次灌注,疗效优于六氨基己酸,能使68%的膀胱出血停止。
- 去甲肾上腺素:使用8mg/100ml的去甲肾上腺素冲洗膀胱可制止出血。冲洗后2分钟血压可能增高,脉搏加快,但不影响治疗且不损伤粘膜。
- 明矾:可用1%明矾持续点滴冲洗膀胱,达到最大效果的用量为3~12L(平均6L),治疗平均需要21小时。明矾不被膀胱粘膜吸收,活检证明它不损伤移行上皮,其止血机制是使毛细血管上皮的粘着物质硬固,从而减轻炎症和出血。
-
全身用药
- 六氨基己酸:可口服和静脉滴注,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质,从而抑制纤溶。先用5g静脉滴注或口服,继之以1~1.25g/h维持,24小时最大量可达30g。通常8~12小时可获得最大效果,但需注意该药可使已经存在于膀胱内的血块变得坚韧,难以自行排出或清除。
- 安络血:可口服和肌注,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受伤的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口服时,一次2.5~5mg;肌注时,一次10mg,2次/d;重症则10~20mg/次,2~3次/d。但癫痫及精神病者慎用。
- 止血敏:肌注或静脉滴注,该药能增强血小板粘附功能,促进血小板数目增强,疗效较持久。一般用量为0.25~0.75g/次,1~2次/d。
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