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的形成主要与感染、免疫反应及生理结构异常等因素相关,具体机制如下:
一、病原体感染
-
细菌感染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如咽喉炎、皮肤感染后),其细胞壁的M蛋白等抗原成分会引发免疫反应。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能致病。
机制:细菌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
病毒感染
水痘病毒、麻疹病毒、乙肝病毒等感染后,病毒直接损伤肾组织或通过免疫介导引发肾炎。 -
其他感染
寄生虫(如疟原虫)、真菌(如念珠菌)及支原体等也可通过类似机制致病。
二、免疫异常反应
-
免疫复合物沉积
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与病原体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或原位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肾小球损伤。 -
自身免疫反应
部分患者因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交叉抗原,导致抗基底膜抗体产生,直接攻击肾脏组织。
三、诱发及高危因素
-
生理结构异常
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导致输尿管扩张、膀胱受压,易发生尿潴留和细菌感染,诱发急性肾盂肾炎。 -
生活习惯
长期饮水不足、憋尿或摄入高糖/高蛋白饮食,可能增加结石风险,间接导致尿路梗阻和感染。 -
基础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因感染或代谢紊乱引发肾炎。
四、典型病理变化
- 肾小球炎症
表现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腔狭窄,导致滤过率下降。 - 尿液异常
血尿、蛋白尿由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起,水肿则与钠水潴留及低蛋白血症相关。
总结
急性肾炎的形成是病原体感染触发免疫反应,叠加生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识别感染源(如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并规范治疗,可降低肾炎风险。若需更具体的治疗或预防建议,可进一步查看相关医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