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基础药物:包括利尿剂(改善症状及液体潴留)、ACEI/ARB/ARNI(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和死亡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减少心衰再住院)。
- 新型药物:如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维立西呱,适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再住院风险。
- 急性期用药:吸氧、吗啡镇静、强心剂(如西地兰)及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用于快速缓解症状。
二、非药物治疗
- 生活方式调整
- 限盐限水:每日盐摄入≤3克,控制液体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 饮食管理:低脂、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食,多食蔬果。
- 运动康复: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需医生评估后进行。
- 器械治疗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除颤器(ICD)等可改善心功能或预防猝死。
-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
三、日常管理与监测
- 体重监测:每日称重,体重骤增提示液体潴留,需及时就医。
- 定期复查:每1-2个月随访调整药物,每3-6个月检查BNP、电解质等指标。
- 预防感染:避免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及个人卫生。
四、紧急处理
急性心衰发作时需立即吸氧、取坐位减少静脉回流,并静脉使用利尿剂、强心剂等。若血压持续降低或出现休克,需机械辅助治疗。
五、避免误区
- 不可擅自停药:ACEI、β受体阻滞剂等需长期服用,骤停可能诱发病情恶化。
- 控制诱因:如高血压、心律失常、贫血等,需同步治疗基础疾病。
综上,心力衰竭需综合药物与非药物干预,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并主动参与自我管理,以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