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children)是指心脏的电信号从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延迟或中断的情况。这种状况可以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每种类型的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都有所不同。早期识别这些症状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电信号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心房激动都能下传到心室。这意味着PR间期在心电图上会超过正常范围,但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儿通常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只有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这种异常。在一些情况下,听诊时可能会发现第一心音减弱。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分为两种类型:莫氏I型(文氏现象)和莫氏II型。在莫氏I型中,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后不再跟随QRS波群,导致心跳漏搏。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而在莫氏II型中,PR间期保持不变,但偶尔会出现P波之后无QRS波的现象,这会导致心律不齐,并且可能伴随有胸闷、心悸的感觉。当心室率过缓时,儿童可能会经历眩晕、晕厥等更为严重的症状。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更加严重的情况,其中所有的电信号都不能从心房传导到心室,导致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跳动。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心室自主节律以及心室率的快慢。如果心室自主节律建立良好,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症状如乏力、活动后气短等。但如果心室率非常缓慢,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包括阿-斯综合征发作(Adams-Stokes syndrome),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甚至猝死。新生儿中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还可能伴有皮肤发绀或苍白、心动过缓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和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不同。先天性因素可能与母亲患有结缔组织疾病有关,而后天性因素则更多地与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因素相关。因此,了解家族病史、母亲孕期健康状况以及孩子的既往病史对于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尤其是对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来说,多数情况下需要依赖心电图检查来确诊。随着病情进展至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将变得更加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上述提到的相关症状,并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