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处理方法如下:
- 消除诱因、防止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感染、低钾性碱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和常见并发症,需仔细寻找并及时处理和预防。避免使用吗啡及其衍生物、副醛、杜冷丁等强镇静剂,如患者有烦躁不安或抽搐,可减量使用安定、东莨菪碱等。
- 减少肠源性毒物来源、生成及吸收
- 饮食管理:已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禁食蛋白质,给予葡萄糖、复合支链氨基酸制剂、新鲜血等,每日给予 5022kj(1200kcal)的热量,维持基本营养,降低分解代谢。神志清楚者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达 1.0 - 1.5g/(kg・d),以达正氮平衡。饮食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为主,辅以足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富脂饮食宜少用或不用。
- 清洁肠道,降低肠腔内 pH 值:口服轻泻剂如乳果糖、山梨醇、大黄等可有效清除肠道积血,通便。也可用酸性液(pH5.5 - 6.0,500 - 600ml)清洁灌肠。乳果糖是目前公认治疗肝性脑病的一线药物,乳梨醇为近年新开发的第三代乳果糖制剂,疗效、适应证与乳果糖相仿。
- 抑制肠道菌丛:新霉素口服或 1% 溶液灌肠,可抑制厌氧菌和类杆菌的生长,减少内源性氨的生成,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也可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口服或灌肠,或替硝唑口服。
- 根除 Hp 治疗:对于肝性脑病患者是否需要根除 Hp 治疗仍有争议,有观点认为 Hp 感染可使患者血氨升高,促进肝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但也有研究认为根除 Hp 治疗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精神状态和降低血氨水平。
- 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降血氨药物):谷氨酸与氨结合生成谷氨酰胺,可降低血氨浓度,常用药物为谷氨酸钠、谷氨酸钾,但疗效尚不确定。经口服或静脉补充鸟氨酸循环的底物如鸟氨酸、天门冬氨酸,可降低门体分流的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浓度,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
- 维持内环境稳定:肝性脑病患者常见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而低钙、低镁血症也不少见,终末期则以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稀释性低钠血症多见。临床上需严格参照患者尿量,适量补充钾离子,并同时补镁,补充钙离子常用葡萄糖钙或谷氨酸钙。稀释性低钠血症的处理,以限制水入量为主,多用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高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多见于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或无尿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明显。
- 影响神经传导类药物
- γ - 氨基丁酸及其受体拮抗剂:苯二氮卓是突触后膜受体的配体之一,静脉应用苯二氮卓的拮抗剂氟马西尼治疗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且对症状较重的患者易于起效。
- 溴隐亭:理论上溴隐亭能竞争性取代假性神经递质,刺激多巴受体,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恢复肝性脑病患者的神志,但临床观察其与传统治疗相比,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 补充支链氨基酸:其意义在于纠正支链氨基酸 / 芳香氨基酸失衡,明显减少进入脑内的芳香氨基酸,降低假性神经递质对大脑的抑制作用,纠正负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或贮存,提高血浆蛋白含量,改善患者营养,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
- 其它治疗
- 抗病毒治疗:主要适宜于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患者,以积极治疗肝性脑病的原发病。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是目前公认的疗效较好且作用稳定的药物。
- 促进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肝巨噬细胞功能,促进肝细胞 DNA 合成,适宜于重症肝炎和肝性脑病的治疗。
- 介入治疗:脾胃或胃肾等侧支循环与偶发性肝性脑病或慢性复发性肝性脑病发病有关。
肝移植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终末期肝病合并肝性脑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护理,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血氨水平等的监测,以及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