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处理需采取综合措施,结合病因治疗、症状控制及并发症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一、去除诱因
- 控制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优先处理可能诱发肝性脑病的感染(如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低钾血症等基础问题。
- 避免使用镇静药物:慎用苯二氮䓬类、吗啡等可能加重神经抑制的药物,躁狂时可选用异丙嗪等抗组胺药替代。
- 保持大便通畅:通过导泻或灌肠减少肠道毒素吸收,避免快速大量放腹水或过度利尿。
二、饮食与营养管理
- 限制蛋白质摄入:急性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20g以下,以植物蛋白为主;症状缓解后逐渐增加至每日40g以下。
- 补充碳水化合物: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或口服营养液提供足够热量,减少氨的生成。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监测并调整血钾、钠、镁等水平,尤其注意低钾血症的纠正。
三、药物治疗
- 减少氨吸收
- 乳果糖/拉克替醇:酸化肠道环境,抑制产氨菌生长,促进氨排出。
- 肠道抗生素:如利福昔明,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
- 促进氨代谢
- 门冬氨酸鸟氨酸、精氨酸:加速尿素循环,降低血氨水平。
- 调节神经递质
- 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失衡,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生成。
- 氟马西尼:拮抗γ-氨基丁酸受体,改善意识障碍。
四、并发症处理
- 呼吸道保护:Ⅲ度以上肝性脑病患者需气管插管,防止误吸。
- 抽搐管理:短期使用苯妥英或小剂量苯二氮䓬类药物控制症状,避免长期预防用药。
- 感染防控:密切监测并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
五、支持治疗与手术
- 人工肝支持:通过血液净化技术(如血浆置换、血液滤过)清除毒素,为肝细胞再生或移植争取时间。
- 肝移植:适用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效或终末期肝病患者。
六、其他措施
- 中医辅助治疗:安宫牛黄丸等药物可辅助改善神志障碍。
- 康复训练:针对认知障碍或运动功能障碍进行个性化康复计划。
以上措施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诱因及并发症动态调整,强调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