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渔业合作案例丰富多样,它们不仅展示了各国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提升渔业经济效益方面的努力,还反映了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渔业合作案例:
坦桑尼亚与中国在蓝色经济领域的合作
坦桑尼亚作为一个沿海国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发掘这些资源的全部潜力,坦桑尼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速蓝色经济的发展,包括成立专门的蓝色经济和渔业部。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坦桑尼亚的合作尤为显著。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参与了坦桑尼亚港口扩建工程,如达累斯萨拉姆港的泊位改扩建项目,这不仅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提升了海事安全和气候韧性。
通过数字赋能,坦桑尼亚利用中国的支持实现了对个体渔民与市场的对接,减少了中间商的依赖,提高了渔业产品的出口效率,并通过提供天气数据更新和导航支持保障了小规模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坦桑尼亚渔业部门的增长,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乌干达之间的合作成果之一。该项目旨在帮助乌干达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减少饥饿与贫困。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有9名来自四川的中国农业专家前往乌干达执行为期三年的技术合作任务。他们不仅传授了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还教会了当地渔民如何更科学地喂养幼鱼,将鱼苗成活率从过去的36%提高到了81%,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个项目还包括引进作物新品种、开发农产品增值产品、建造沼气池等多方面内容,旨在构建一个全面覆盖水稻高产示范区、水产价值链研发中心和畜牧业升级循环系统的综合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力,也为乌干达农业向商业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南沙与挪威巴林国际控股公司的合作
南沙区人民政府与挪威巴林国际控股公司的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渔业领域的一次重要合作。挪威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技术优势,在三文鱼养殖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次合作计划将利用挪威的经验和技术,结合南沙区强大的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共同打造一个面向全球的渔业开放平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沙区已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渔业论坛,并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引入挪威的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南沙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渔业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水产品。
文莱—广西经济走廊下的渔业合作
作为中文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广西海世通公司在文莱实施的渔业合作示范区项目是另一个成功的案例。该项目不仅解决了文莱本地苗种供应问题,结束了该国鱼类养殖苗种需要进口的历史,而且还建立了第一个外海海洋牧场。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当地渔业人才的培养,通过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文莱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渔业技术人员。
这些案例展示了国际渔业合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无论是通过技术转移、资源共享还是市场开拓,国际合作都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渔业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