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职工医保特病报销政策主要涉及门诊特殊疾病报销和住院报销。以下是详细政策说明:
1. 门诊特殊疾病报销
根据长春市职工医保政策,门诊特殊疾病报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报销病种
长春市职工医保覆盖了55种门诊特殊疾病,具体病种如下:
- 1.结核
- 2.病毒性肝炎
- 3.艾滋病
- 4.布鲁氏菌病
- 5.血吸虫病
- 6.手足口病
- 7.囊虫病
- 8.恶性肿瘤门诊治疗
- 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10.再生障碍性贫血
- 11.血友病
- 1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13.苯丙酮尿症
- 14.肝豆状核变性
- 15.克山病
- 16.精神病
- 17.帕金森病
- 18.帕金森氏综合征
- 19.癫痫
- 20.脑瘫
- 21.重症肌无力
- 22.白内障
- 23.风湿性关节炎
- 24.大动脉炎
- 25.肝硬化
- 26.银屑病
- 27.类风湿性关节炎
- 28.斯蒂尔病
- 29.系统性红斑狼疮
- 30.强直性脊柱炎
- 31.肾病综合征
- 32.透析
- 33.动静脉人工内瘘成型术
- 34.子宫内膜异位症
- 35.外阴白斑
- 36.肾移植抗排异治疗
- 37.骨髓移植抗排异治疗
- 38.心移植抗排异治疗
- 39.肺移植抗排异治疗
- 40.肝肾移植抗排异治疗
- 41.干细胞移植抗排异治疗
- 42.肠移植抗排异治疗
- 43.角膜移植抗排异治疗
- 44.胰腺移植抗排异治疗
- 45.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状态
- 46.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状态
- 47.具有其他心脏瓣膜置换
- 48.痔疮
- 49.大骨节病
- 50.结肠息肉
- 51.胃息肉
- 52.直肠息肉
- 53.白癜风
- 54.肾输尿管结石
1.2 报销比例
门诊特殊疾病的报销比例与住院报销比例相同,具体如下:
- 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职职工91%,退休职工93%
- 二级医疗机构:在职职工91%,退休职工93%
- 三级医疗机构(市级):在职职工88%,退休职工90%
- 三级医疗机构(省级):在职职工85%,退休职工87%
1.3 起付线和封顶线
- 起付线:三级(市级)医疗机构为700元/自然年。
- 封顶线:计入住院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内。
2. 住院报销
2.1 报销比例
- 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职职工91%,退休职工93%
- 二级医疗机构:在职职工91%,退休职工93%
- 三级医疗机构(市级):在职职工88%,退休职工90%
- 三级医疗机构(省级):在职职工85%,退休职工87%
2.2 起付线和封顶线
- 起付线:
- 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200元
- 二级医疗机构:400元
- 三级医疗机构(市级):700元
- 三级医疗机构(省级):1200元
- 封顶线: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20万元
3. 大额医疗费用补助
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内,对参保职工年度发生的住院(含门诊特殊疾病)自付合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9000元部分,由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基金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比例为:
- 9000元以上0~3万元(含3万元):65%
- 3万元~6万元(含6万元):70%
- 6万元~10万元(含10万元):75%
- 10万元以上:80%
4. 门诊慢性病报销
4.1 报销病种
长春市职工医保覆盖了47种门诊慢性病,具体病种如下:
1.糖尿病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高脂血症
5.青光眼
6.风湿性心脏病
7.高血压
8.肺源性心脏病
9.心肌病
10.慢性心力衰竭
11.心房颤动
12.冠心病
13.脑血管病后遗症
14.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15.慢性支气管炎
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7.支气管哮喘
18.慢性胃炎
19.克罗恩病
20.慢性胆囊炎
21.溃疡性结肠炎
22.痛风
23.慢性肾盂肾炎
24.慢性肾小球肾炎
25.肾功能不全
26.前列腺增生
27.女性盆腔炎
2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9.溶血性贫血
30.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31.尿崩症
32.皮质醇增多症
33.多发性硬化
34.肢端坏疽
35.结节性多动脉炎
36.特发性肺纤维化
37.消化性溃疡
38.慢性胰腺炎
39.多肌炎
40.皮肌炎
41.股骨骨坏死
42.前列腺炎
43.骨关节炎
4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5.胃食管反流病
46.心内膜炎
47.阿尔兹海默症
4.2 报销比例
门诊慢性病的报销比例为70%
4.3 起付线和封顶线
- 起付线:二级医疗机构为200元。
- 封顶线: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6500元
5. 家庭共济
自2023年1月1日起,长春市正式启动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可由家庭成员共用共享。
总结
长春市职工医保特病报销政策包括门诊特殊疾病和门诊慢性病报销,具体的报销比例、起付线和封顶线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不同。建议根据自身情况详细咨询当地医保部门或医疗机构,以确保能够充分利用医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