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减不审增”是工程结算审计中的一种常见做法,指的是审计方在工程结算审计过程中,主要关注并核减工程造价中不合理或过高的部分,而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造价增加部分则较少审核或不予考虑。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释和分析。
“审减不审增”的定义
定义
“审减不审增”是指在工程结算审计过程中,审计方主要关注并核减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造价中不合理或过高的部分,而对于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造价增加部分,则较少进行审核或不予考虑。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工程造价,防止多算多计,确保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这也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或不公正,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工程造价的增加是合理且必要的。
“审减不审增”的原因
审计方的角色定位与激励机制
审计方作为工程结算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其服务收费通常与审减额相关。审减额越大,审计方的收费则越高。因此,审计方往往更倾向于发现工程造价中的虚高部分并进行核减,而对增加的部分则较少关注。
这种利益倾向导致了“审减不审增”的现象,符合审计方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动机。这种做法可能损害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违背公平原则。
信息不对称
施工方对工程细节了如指掌,而审计方依赖施工方提供的资料,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审计方对“审增”持谨慎态度。由于信息不对称,审计方很难全面掌握工程的所有细节,导致其在审核过程中更容易关注到存在的问题和虚高部分,而较少注意可能的遗漏和增加部分。
施工方心态与策略
施工方在编制结算时,常有高估量的习惯,以确保利润空间,审计方的审减心理预期与此不谋而合,进一步加剧了“审减不审增”的现象。施工方的高估习惯和审计方的审减心理预期共同作用,使得“审减不审增”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工程造价,但也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公正。
“审减不审增”的合理性
合同约定
如果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工程结算审计采用“审减不审增”的做法,并且双方当事人都认可这种约定,那么这种“审减不审增”做法就是合理的。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只要双方同意并明确约定了“审减不审增”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是合法的,并且符合合同约定。
法律依据
根据《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从事工程价款结算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平等、诚信的原则,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这意味着在工程结算过程中,应当全面考虑所有合理的增减项,以保证结算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虽然“审减不审增”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只要符合合同约定和法律法规,这种做法就是合理的。法律允许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的结算方式,包括“审减不审增”。
处理“审减不审增”争议的方法
加强沟通与透明度
审计方发现漏项时,应通知施工方补充申报,通过正式渠道解决,增强透明度。通过加强沟通和透明度,可以有效减少争议,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合同明确约定
在合同中明确审计原则,减少灰色地带,确保双方权益。明确的合同约定可以有效避免争议,确保工程结算的顺利进行。
法律途径
面对争议,协商无果时,合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法律途径是解决争议的最终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提升专业能力
施工方加强成本管理与造价编报能力,审计方提升审计公正性与专业性,共同促进工程结算的公平高效。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有效减少争议,确保工程结算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审减不审增”是工程结算审计中的一种常见做法,主要关注并核减工程造价中不合理或过高的部分,而对增加部分则较少审核或不予考虑。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审计方的角色定位与激励机制、信息不对称以及施工方心态与策略。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工程造价,但也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或不公正。通过加强沟通与透明度、明确合同约定、利用法律途径和提升专业能力,可以有效处理“审减不审增”的争议,确保工程结算的公平和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