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贫困户被查出有存款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
-
重新评估贫困状况
- 全面核查收入与资产:相关部门会对该贫困户的所有收入来源、资产情况进行详细核查,包括存款的来源、金额、存款时间等,以确定其是否确实不符合贫困标准。除了存款,还会审查其房产、车辆、经营性产业等其他资产状况,以及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如工资、劳务报酬、经营性收入等。
- 考虑特殊情况因素:如果存在因特殊原因导致的短期存款增加,如接受一次性救助资金、遗产继承、保险赔付、征地补偿款等,且这些资金并非是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那么在评估时会予以考虑,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重新认定其贫困状况,但通常会对其使用这些资金的方式和期限进行一定的监管。
-
取消贫困资格
- 依规取消资格:如果经过重新评估,该贫困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和资产状况确实超出了当地规定的贫困标准,且不存在特殊情况,那么将按照相关规定取消其贫困户资格。例如,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或3倍(具体标准各地可能有所不同),或者家庭拥有较多高额价值的资产等。
- 公示告知:取消资格的决定通常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一般为7-15天左右,以确保公平公正。
-
追缴违规获取资金
- 清退扶贫资金:如果发现该贫困户是通过虚报、瞒报等手段骗取的扶贫资金,那么相关部门会要求其退还已获得的扶贫资金,包括各类补贴、救助金、项目扶持资金等。对于拒不退还的,可能会采取法律手段追缴。
- 追回不当得利:对于因错误识别或其他原因导致不应获得而获得的扶贫资源,也会要求贫困户进行退还或返还,以维护扶贫政策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
加强教育和引导
- 政策宣传与解释:向该贫困户及其所在地区的群众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相关法规,让他们了解贫困认定的标准和程序,以及扶贫资源的合理使用方式,避免因误解或不知情而导致的违规行为。
- 思想教育:对取消资格的贫困户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而不是依赖扶贫资金维持生活。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合理规划和使用个人财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 定期复查:加强对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动态监测,定期对其收入、资产等状况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防止因情况变化而导致的贫困返贫或应退未退现象。
- 信息共享与协作: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协作联动机制,加强民政、扶贫、金融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贫困户的相关信息,共同做好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管理服务工作。
针对贫困户被查出有存款的情况,需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这不仅有助于确保扶贫政策的精准实施和公平公正,还能有效促进贫困户的自我发展和长期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