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专项制度,旨在为经济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支持,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托底性保障机制。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定义与实施主体
-
定义
医疗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因贫困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公民实施的专项救治行为,包括资助参保、费用报销和倾斜救助等综合保障措施。 -
实施主体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通过多渠道筹资建立救助基金,联合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实施。
二、救助对象与保障范围
-
救助对象
- 收入型困难群体: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孤儿等;
- 支出型困难群体:因高额医疗费用导致家庭困难的农村易返贫人口等;
- 其他特殊群体:部分地区覆盖未参加医保或无力承担自付费用的农村困难群众。
-
保障内容
- 基础保障: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费用报销: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合规医疗费用予以二次报销;
- 倾斜救助:对规范转诊且在省域内就医的困难群众,提供额外费用支持。
三、政策定位与社会意义
-
托底保障功能
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社会公平作用
通过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助力脱贫攻坚和社会稳定,促进基本医疗权益的普惠性。
四、申请流程与材料
-
申请流程
需向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交书面申请,经镇(街道)审核后,由医保和财政部门审批发放。 -
所需材料
- 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家庭收入证明;
- 医疗诊断书、费用收据及医保报销凭证;
- 银行账户信息等。
医疗救助制度通过多层次保障和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