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认定并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量化标准,不过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判断:
- 地域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黑土地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四省区的相关区域范围内的耕地。
- 土壤颜色: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的腐殖质表土层,这是黑土地最直观的外观特征。
- 土壤性状:
- 腐殖质层深厚:一般在 30 - 70 厘米,含有极大量的腐殖质,使土壤呈现出纯黑色。
- 土层疏松多孔:结构性良好,土粒以粗粉沙和黏粒为主,腐殖质层为团粒结构,有明显的腐殖质舌状延伸条痕,多田鼠洞。
- 孔隙度适宜:耕层的总孔隙度可达 60%,耕层以下为 40% - 50%,呈现 “上松下实” 的结构,上松通气透水,下实保水保肥。
- 土壤肥力:
- 养分丰富:腐殖质中有机质含量极高,且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镁等矿物质元素,土壤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吸收。
- 产能较高:在当地气候条件下,作物产量高于其他土壤,是优质的农业生产用地。
相关部门也会综合考虑黑土地开垦历史和利用现状,以及黑土层厚度、土壤性状、土壤类型等,按照最有利于全面保护、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黑土地保护范围并适时调整。历史上属黑土地的,除确无法修复的外,原则上都应列入黑土地保护范围进行修复。